這是楊牧回東海的最後一場演講。

因為其實他演講的時間我是有課的,所以我還先去上了一堂課,
才前往演講會場。
老師今天晚下課了,害我一整個很急。
老師你該不會是故意的吧。囧

還好,因為好像有其他演講排在前面的關係,所以大家都在外面等。
所以今天還是有位置坐,只是只能坐到第四排了。^^b

一開始是一位女老師先開場,後來是王崇民教授歡迎楊牧,
接著演講就正式開始了。

楊牧先生在一開始就直接切入今天的主題「詩的發現與詩被發現」。
詩的發現就是創作,詩被發現就是閱讀。
同樣的,閱讀和創作也都是為了發現什麼而做的。

詩可大可小可近可遠可深可淺。但是,怎麼樣才算是詩呢?
什麼是詩意?
楊牧先生以世說新語文學第四的故事為例,
舉了詩經小雅的「採薇」,以及大雅的「抑」作為例子。
究竟哪個才是詩呢?詩人楊牧說想必大家會偏向採薇,
但「抑」也是。就算是簡單的八個字,其中的音韻跌宕,都是有意義的。


(以下謹錄世說新語文學第四一段:

謝公因子弟集聚,問毛詩何句最佳?
遏稱曰:「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;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。」
公曰:「訏謨定命,遠猷辰告。」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。

此處謝公為謝安,遏為謝玄。)

其後又提到英國詩人濟慈第一次讀到荷馬史詩時,
特別寫了一首十四行詩盛讚之。

(以下謹錄濟慈「初讀查普曼譯荷馬有感」

初讀查普曼譯荷馬有感(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’s Homer):

Much have I travell’d in the realms of gold,
And many goodly states and kingdoms seen;
Round many western islands have I been
Which bards in fealty to Apollo hold.
Oft of one wide expanse had I been told
That deep-brow’d Homer ruled as his demesne;
Yet did I never breathe its pure serene
Till I heard Chapman speak out loud and bold:
Then felt I like some watcher of the skies
When a new planet swims into his ken;
Or like stout Cortez when with eagle eyes
He star’d at the Pacific—and all his men
Look’d at each other with a wild surmise—
Silent, upon a peak in Darien.

以下是楊牧的翻譯:

我已經遨遊過不少黃金的領域,
造訪了許多美好的城邦和國度;
我曾經巡迴許多西方的島嶼,
那裡歌者一致效忠的是阿玻羅。
人們時常對我提到一廣袤的空間
屬於那眉目深陷的荷馬統治之邑;
但我從未呼吸到那清純肅穆的空氣,
直到這一刻聆聽查普曼朗聲長吟。
我感覺如同一浩浩太空的凝望者
當一顆全新的星球泅入他的視野;
或者就像那果敢的戈奧迭,以他
蒼鷹之眼注視太平洋──當所有水手
都面面相覷,帶著荒忽的設想──
屏息於大雷岩之顛。)

詩的構成複雜,且是富有藝術性的。
詩與歌、舞、文字都是有關係的。

以下又提到蘇格拉底排斥詩歌,曾對著詩人Ion說:
「詩人是一種輕飄的長著羽翼的神明的東西。
不得到靈感、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,就沒有能力創造,就不能做詩或代神說話。」
(記載於「柏拉圖」《伊安篇》)
蘇格拉底雖然排斥詩,但卻常引用荷馬史詩來辯論。
也提到了外國文學所謂反諷(irony)的觀念。

那麼,要如何創作呢?
楊牧先生說關於他對詩創作的觀念,都已經寫在他的著作「一首詩的完成」裡面。
提了一些篇章。
「抱負」──詩有何不同?為何作詩?
「大自然」──形而上的、宗教的。
「旅行」──旅行之必要?
「歷史意識」──龐大的議題、文化傳統。

這邊楊牧先生提起昨天有人問他關於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問題,
楊牧說讀文言文沒什麼不好,讀它並不是為了用文言文寫作,
而是為了寫好白話文。

其後也提到詩與科技的發展,乍看之下好像很不一樣,其實有其相同性。
從沒有中找出東西,這正是詩與科技的發展過程。

其後又舉了詩經周南「漢廣」,以及李白的「訪戴天山道士不遇」。
說這兩首詩,一個是追求女性不得,一個是訪人不遇,皆是「不」。
但從這其中,卻產生了詩。
有時候,在創作時感覺他不是詩,但出來的卻是詩。


演講到這裡結束了,後面是聽眾發問時間。
以下條列部分問答於下:

Q1:詩在逆境中產生?
A:同意。

Q2:歷史意識是否回歸現代?
A:是,甚至是personal的。

Q3:由文字創造意境,還是意境創造文字?
A:文字創造意境。因為詩的創作由文字表達。

Q4:東海有哪個角落是楊牧現在仍印象深刻的?
A:一時之間想不出來。不過銘賢堂以上的部份都還認得。
銘賢堂以下,包括牧場以及宿舍區都沒什麼印象了。
以前常去的甘蔗田都不在了,好像變成工業區的樣子。
不過體育館倒是完全沒有改變的樣子。

演講的最後,楊牧先生朗誦了他收錄在「涉事」詩集中的一首短詩「主題」,
為這三場演講畫下了完美的句點。




因為有些問題落落長不記得,楊牧的回答也模模糊糊,就不列出來了。
雖然說是演講整理,不過我覺得也沒整理出什麼東西。囧
因為楊牧都只講到個邊就又繼續下一個子題了,所以總覺得模模糊糊的,
好像聽到了很多東西,又好像沒聽到什麼東西。

今天因為星期二的時候已經簽到名了,今天我就沒有帶書去找他簽名。
(因為滿足了嘛,哈哈。)
想想還是有點可惜,早知道就把一首詩的完成帶下去了。
「涉事」那本詩集我是有的,不過放在桃園了。囧

印象最深刻的,還是聽到蘇格拉底說詩人是神靈附身那一段吧。
我一直想起彭錦堂老師的「詩人乩童說」。
……老師啊,你是讀西洋文學的,想必當初看到的也是柏拉圖的文章吧?
既然如此直接講就好了啊,說成乩童不是很好聽說……囧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lunoh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